历史小村的别样风景 南方电网云南曲靖供电局助力烤烟生产
电头条新闻云南曲靖7月8日讯(通讯员 杜明彦 车玉奎 高金汝)烤烟是云南经济的“擎天柱”。在云南曲靖,马龙是远近闻名的烤烟种植县(区),全县20多万人口,从事烟叶种植的就达17万之多,核心烟区的种植面积达30多万亩。
在县城以西20多公里处,云南曲靖小车章村平凡而普通,而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的小村,却有着“马龙烤烟第一村”的称号和历史。村里年近七旬的李嘉成告诉笔者,“小车章村早在解放前就开始种植烤烟,种烟历史达百年之久,是全县最早种植烤烟的村。”
在百余载的历史轮回中,烤烟一直支撑着车章人的家庭收入,而今,依然托举着车章村全面步入小康的致富梦想。
繁华沉淀后的村庄
小车章村历来是交通便捷之地,村间公路上,农用车、面包车、越野车、摩托车……溜烟而过。在路旁李嘉顺家的二层楼房里,李嘉成满脸自豪,对地方史颇有研究的他介绍说,村里的每一条主要道路,都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历史。
李嘉成所言不为过,这个面积不大的错落,先后共有四条铁路穿行而过。最早的是晚清时期,法国殖民云南时修建的“米轨”,而今已被改造为公路,车流不息。最近的是2016年底通车的沪昆高铁,犹如一条穿梭于村庄的现代化“缕带”。其余的两条横跨于村旁山间,一条已废置55年,其上锈迹斑斑,另外一条于1964年建好投运,代替已废置的那条,日均数十列火车呼啸而过。
交通要道的车章,亦是风景秀丽之处,明时诗人杨慎在游离车章所在的马过河镇时,曾留下“遥望瀑布泉,徙倚双杉树。系马几度游,徘徊不能去”的著名诗篇。
如今,车章村依旧风光旖旎。时入初夏,环绕村子的群山层层堆翠,从山头到山间平野,除了绿,几乎找不到其他颜色。据车章村党支部书记陈亚东提供的数据,车章境内的森林覆盖率达78%。
“这样的青山绿水,是多少人不懈努力得来的。”陈亚东介绍说,上世纪80年代中旬至本世纪初,山上的树被砍光,树桩都被刨出来,整个车章村山秃水缺,旱涝严重。“没办法,老百姓要生活就得燃料,燃料只能去山上砍柴。”
彼时担任护林员的陈亚东,整日到山上护林。“逮到砍树或到林区放牛就罚款,但即便处罚的力度很大,但仍有不少人躲着砍树。”
陈亚东认为,车章村之所以造就了如此的绿水青山,关键一点在于电的贡献。“现在,大堆的木柴送人都没人要,老百姓生产生活,全是电气化,根本没人砍树。”
带动全村致富的“黄金叶”
几乎每一个车章人,都和烤烟有着俱生之缘,村里奔上小康生活的家庭,大多也都因“烟”而富。
63岁的李嘉顺现正徜徉于幸福的晚年生活,2016年,他在村里建起了耗资40多万的二层洋房。今年,购置于曲靖市区的商品房刚完成装修,面积110多平米的房子,仅买价就31万。“农闲时节,到城里去待一久,农忙时再回来。”其建房的资金来源,全是烤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李嘉顺家每年的种烟面积不少于25亩。
在车章村,种烟面积超过李嘉顺的不乏其人,“种烟大户”周树昌一度种植过80多亩,常年于种植和收购季节雇佣13名员工。因烤烟,他是村里曾经的“富翁”。
和烤烟打了大半辈子交道李、周二人,身上饱藏着车章村烤烟发展的历史。采访过程中,从土烤房到电烤房的转变,是他们公认的烤烟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式事件。
烟叶烘烤是一个技术活,一烤房烟从青叶烤成黄叶,需要小火(通常2-3天)、中火(通常1-2天)、大火(通常3天)三个阶段,小火在于把叶片慢慢烘烤变黄,中火则是把烟叶的筋烤黄,待整片烟叶黄后转为大火烤干。李、周介绍说,这个过程中,对温度的要求极高。“小火30度,中火33度,大火34度,低于这个度数,烟叶变黑,高于这个度数,烟叶变绿,都买不上好价钱。原来一烤房烟,基本上有五分之一因颜色不好不能卖。”
土烤房时,村民首先都得靠经验烘烤,后来烟草部门配发了温度计,但只能测试局部的温度,整个烤房的温度依然得靠经验。如今,烟农在电脑输入所需温度和时间后,与电脑相连的鼓风机便会自动调温,温度低于所需温度时,鼓风机自动旋转加温,达到所需温度时,鼓风机自动关停,保持恒温。“有了电烤房,每房烟都能保证质量,卖得好价钱。”周树昌介绍说。
据了解,当前,小车章村共建起了63座电烤房。为保证电力供电,马龙供电局专门架设了500多米的400伏线路。
行走于河畔的电力工人。
田间地头的巡线工人。
田野巡线的电力人。
助力烤烟生产。
责任编辑:周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