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登录

求是:企业的和谐劳动关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采集 热门
0 120288
发布时间:2012-02-16   

  ——关于青岛港的调查与思考

  青岛港是一个有着120年历史、2.4万名职工的特大型国有企业。改革开放特别是近20年来,青岛港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的洗礼,也经历了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挑战。青岛港领导班子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不动摇,着力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营造出一个充满着浓浓亲情而又释放着创业激情的科学发展环境,百年老港生机焕发,年吞吐量突破3.7亿吨,一跃成为世界第七大港,走出了一条新时期国企科学发展之路。

  一、企业发展坚持“以职工为本”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青岛港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让职工与企业同命运、共发展。这是青岛港充满活力、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改革之初,青岛港管理机构臃肿、管理职责模糊、人浮于事,严重阻碍了青岛港事业的发展。如果简单采取下岗分流等“减员”措施,也能实现“增效”,但这会把职工推向社会,最终增加社会负担。青岛港领导班子深切地认识到,广大职工是企业改革发展必须依靠的根本力量,必须想方设法激发职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内生动力。他们作出一个至今让职工想起来都十分动情的决定:不把一名愿意干活的职工推向社会。但他们也深深懂得,市场竞争不会同情弱者,只有把企业发展好,职工才能有饭碗、多分“蛋糕”。青岛港一方面向外大发展:深入分析市场发展趋势,适时改造老港区,建设新港区,抢占发展先机;通过发展服务业、延伸产业链、学习培训等途径,为职工创造就业岗位,转岗分流1万多人。另一方面对内强健自身:按照“管理重心下移、组织架构扁平化”的原则,对集团机关缩编消肿;创建权责清晰的“集团、公司、基层队、班组”四级管理格局;实行多种分配形式和“双岗并存”用工制度,向装卸一线、科技人员、关键岗位倾斜。通过一手抓企业生产、一手抓职工生活,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不把一名职工推向社会的庄重承诺。广大职工的主人翁意识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学习钻研、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不断高涨,企业发展潜力空前释放。

  青岛港坚持依靠职工办企业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创新厂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真正使职工做“港口的主人”。青岛港领导班子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以“职工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职工参与企业决策出台过程。逐步建立了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四级厂务公开、干群恳谈问答会、员工接待日、职工满意度调查等20项民主管理制度;每个基层队开办“民主公开栏”,每月公示目标任务、收入分配、人事管理、政策制度、福利待遇、考勤情况、评比奖罚等内容;开通职工网上论坛,每季度组织职工“金点子”评比。为了更好地了解职工所思所想所盼,青岛港领导班子常常深入工作一线,及时回应职工的诉求和建议,每位职工都感受到人格上的尊重和人生价值上的自豪。

  二、让广大职工充分享受企业发展成果

  青岛港相信,企业发展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同时要增进职工的福祉,让职工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受益者。青岛港每出台一项制度,都围绕着如何在保证快速发展的同时,确保职工充分共享企业发展成果,港口与职工结成了目标一致的命运共同体,坚定践行承诺:“职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再难也要办好”。

  1.让职工工资待遇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处理好生产发展与职工收入增长的关系,一直是青岛港决策层考虑的头等大事。一是把“年年为员工增加收入”作为制定工资制度的基本原则。连续23年33次涨工资并且保证一线员工的工资收入大大高于其他岗位员工。即使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青岛港仍出台激励政策,鼓励大干多超、多劳多得,继续全员增资,其中农民工的增资幅度达到13.4%、年均收入达到3.3万元。二是坚持“共建共享,同工同酬”,在增资改革中广泛征求并采纳职工意见。2010年召开增资改革讨论会3700多场次,20332名职工参加问卷调查。即使长时间病伤等非在岗职工和离退休老同志待遇也相应有所上涨。三是坚持“一心为民、造福职工”,时刻把职工冷暖放在心上。集团领导连续20多年同一线码头工人吃年夜饭;连续23年在气候条件最恶劣、装卸生产最困难的时候到装卸一线跟班劳动,调研降低劳动强度的办法,自动化办公和作业水平高于世界同类港口;为了让一线职工吃到热乎乎的工作餐,克服种种困难把食堂搬到作业现场;为了全面提升职工的生活品质,每年举办职工海港文化艺术节、运动会,给全港职工包括离退休老同志送去节日、生日慰问;为了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给全体职工缴足社会保险、发放住房补贴,为困难职工家属安排就业,为职工子女解决上学难题,等等。仅农民工中就有1/10在青岛市买了房、1/5的子女在城市上了学、不少人开上了私家车。

  2.在企业发展中搭建职工提升自身素质的平台。“只要肯学肯干,人人都可成才。”青岛港不断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双向选择、优胜劣汰的选人用人机制,为职工搭建成长成才的宽广平台。一是把学习培训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大力提升职工队伍素质。连续23年开展“五学”(学政治、学业务、学技术、学文化、学实践)活动,建立了“211”带薪学习制度(每月两次政治学习、1次安全学习、1次业务学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广泛开展宣讲会、报告会、主题班会等思想教育活动,广大职工树立了爱党报国、爱岗敬业的共同价值追求。二是加强岗位技能学习培训。年年组织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员脱产大培训和技术工人考工晋级,考试合格者可享受多种技能津贴;组建9个专业化学训基地,举办脱产专业研修班,鼓励员工参加学历教育。青岛港职工队伍结构由过去77%的职工、12000多人只有初中以下学历,变为如今以60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4500多名高级技术工人为主体的高素质员工队伍。三是设立各种学练技能的竞赛、评比制度。连续23年开展技术岗位“大比武”,广泛开展争创“工人先锋号”、“巾帼示范岗”等劳动竞赛,促进企业生产率不断提高。鼓励职工立足岗位搞创新,对其创新成果和练就绝活,用职工的名字命名成为“员工品牌”,给予物质和精神双重重奖。一大批具有创新活力的一线人才脱颖而出,涌现出“振超效率”、“显新穿针”等303个“员工品牌”和1500多项绝活,装卸工出身的许振超成为新时期产业工人杰出代表、全国人大常委。

  3.让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体职工感到在青岛港有奔头。“谁要是瞧不起农民工,就是瞧不起俺爹俺娘。” 全国劳动模范、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常德传这句发自肺腑的话,生动地反映了青岛港对职工的尊重与关爱。农民工与正式职工实现同工同酬同待遇,同样培养和使用。青岛港8000多名农民工中540多人担任了班长、副班长,37人担任了队长、副队长,2363人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250多人入了党,2006年起集团职工代表大会还增选了65名农民工代表。在政治上平等相待,在生活上关心照顾,在情感上沟通融合,农民工真正实现了由打工者向产业工人的根本转变,成为名副其实的港口主人。2011年起,青岛港开全国先河为从事一线装卸的农民工“评职称”,评聘了200多名装卸工艺员、装卸工艺师。只有初中学历的沈利邦独创三到三勤保洁法,其自主研发的山猫清扫器获国家专利;农民工徐万年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走上了西联公司党委书记的重要岗位;扎根海港15年的农民工皮进军成为“十大全国杰出进城务工青年”,当选全国青联委员。在榜样的带动下,青岛港涌现出数以万计的“五好岗位”职工和一大批劳动模范,一批政治过硬、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党员、优秀知识分子、优秀工人、优秀农民工被选拔到领导岗位。

  三、几点启示

  青岛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成功实践,主要带给我们三点启示。

  1.建立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根本的是要建立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和谐利益关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支撑青岛港快速发展的因素很多,但企业与职工和谐的劳动关系无疑是重要因素之一。在这里,最根本的是要建立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和谐利益关系。一是真正让职工当家作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就能够充分调动和保护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国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更要保障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努力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二是坚持让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广大职工不仅是企业改革发展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还应是发展成果的受益者。企业要千方百计保护好、维护好、实现好职工的利益,促进职工全面发展,才能使企业和职工真正成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2.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关键在领导干部。企业领导干部要有坚定的群众立场、深厚的群众感情。一是领导干部要在工作中作表率,与广大职工同甘共苦。领导干部的精神状态、作风、形象,对员工起着示范作用。青岛港领导班子,几十年如一日奉行着“精忠报国、服务社会、造福职工”的使命,把自身锻造成为一个有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钢班子”,带出了“德为重、信得过、靠得住、能干事”的铁队伍。二是领导干部的根在基层,要与群众建立血肉联系。青岛港的领导全身心沉在基层,体会一线职工冷暖,实现与职工感情“零距离”,做到用真理的力量启迪人、用人格的力量激励人、用情感的力量温暖人。这样就能赢得员工信任,大家就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3.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要有完善的制度保障。青岛港有一系列精细、科学、合理的制度机制,在执行中铁面无私、没有特殊和弹性,体现了“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例如,完善以增资改革为重点的分配制度和福利保障机制,为实现企业效益与职工收入同步增长提供了可靠保障;不断创新和落实“以能力论英雄”的人才任用培养制度,使企业赢在了人才的竞争上;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及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为形成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了坚实保障。(张晓林 陈怀鹏 袁立辉 陈亦琳 李 飞)

  (本文摘自《求是》杂志2012年第04期 )

发表评论

0 个回复

电头条

电头条

645 2017-12-13 加入 中国

(这个人懒得留下签名)